6/22/2018 10:51:00 AM
有人說翻譯是苦差事?駐馬店翻譯公司分析下原因
懂一些外語的人和外國朋友天南海北地侃一通,是很愜意的事,因為言由己出,自己不懂的或難以用外文表達的東西可以不提。做翻譯則不然,說什么自己做不了主,不知道談話人會扯到哪里,談話內容五花八門(有充分準備的官方談話不在此例)。即使是筆譯,把白紙黑字的文稿擺在你的案頭,時間并不緊迫,也不一定能譯得好。如果譯文得到讀者的認可,人家認為是原作好;如果譯文不對讀者的口味,人家則認為翻譯水平不高。有人說翻譯是費力難討好的事,確實如此。
隨著社會、科學、經(jīng)濟的不斷發(fā)展,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新詞語,且不說科技,就是那些一般的舊詞(中文譯成外文仍是舊詞)新說(中文語義未變,說法變了)也不少,諸如:業(yè)態(tài)、人氣、人脈、愿景、(補齊)短板,(企業(yè)、文化等等要)走出去,等等,都得根據(jù)上下文好好琢磨。有人說,不是有現(xiàn)成的譯文嗎?確實有現(xiàn)成的譯文,而且有好多種,有的甚至印在官方文件里,編入詞典。但是譯得是否恰當,有的還在商榷之中。有很多極為普通,很常見的東西,翻譯起來卻很難。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譯者在《中國翻譯》雜志里載文說:
中國首長檢閱部隊時,站在行進中的檢閱車上對受閱部隊說:“同志們好!”“同志們辛苦了!”如果把后一句譯為“Comrades, You’ve been working hard.” 或用后兩種譯法,可以嗎?都不像是問候語,翻譯的語音未落,首長的車或許已經(jīng)開過受閱的方陣了。
說翻譯是苦差事,我想到與“推敲”這一典故有關的唐代詩人賈島的兩句詩:“二句三年得,一吟雙淚流?!庇眠@兩句詩形容翻譯之苦、之難未嘗不可。筆者有親身體會。前兩年為中央編譯局翻譯《國際共產(chǎn)主義運動歷史文獻》第10卷,其中有一篇講話稿,里面出現(xiàn)points noirs兩個字(見法文版第340頁),這兩個字通常的意思就是“黑點”,但根據(jù)上下文,譯成“黑點”說不通。我查了幾本“法語詞典”和“法漢詞典”才查到這樣一個解釋:“(預兆風暴的)小黑云?!痹~典在括號里說明是什么樣的“小黑云”。因為原文是講話稿,如果保留括號和其中的文字,念起來就不像講話稿了,于是我沒給加上,譯為“教育界出現(xiàn)了小黑云”。結果此書的編輯和編審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,讓我改。我琢磨好幾天,后來想到唐代詩人許渾的《咸陽城東樓晚眺》中的兩句:“溪云初起日沉閣,山雨欲來風滿樓?!?我覺得意思差不多,于是把“教育界出現(xiàn)了小黑云”改譯為“教育界有山雨欲來的征兆”,總算是交了差?!秶H共產(chǎn)主義運動歷史文獻》第10卷于2015年1月出版發(fā)行,至今已近三年,但直到現(xiàn)在我有時還在想如何翻譯這兩個字才算妥帖。還有一些佐證,如《布拉格之冬》的譯者一熙說:“每譯一本書,就如同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?!薄侗本┩韴蟆飞项}為“爭譯”(講四句英文詩的譯文引起的爭議)的文章里說,從事翻譯工作多年的冬驚(譯者的筆名)有時自己修改(譯稿)不下十遍,始終堅持“只有反復錘煉文字才能達到出版水平”。
誰說翻譯是苦差事?那是對專業(yè)不精通,所謂“通則不痛”,把基礎知識掌握牢固,做到厚積薄發(fā),才能慢慢體會到翻譯帶來的樂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