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/23/2018 4:17:00 PM
在漯河翻譯公司標簽的“差異”有可能阻礙翻譯的施行
翻譯是異的考驗(trial of the foreign)。漯河翻譯公司提出差異“是一切有關跨文化交際討論所用的慣用手法,是指引旅游業(yè)的有力矢量”。但是,問題也隨之而來,即所謂的典型差異(日本的禮節(jié)、美國的隨意、加勒比的生活樂趣)變成了理解的障礙,而非幫助,因為這些差異固化成大眾旅游對外輸出的陳詞濫調或商業(yè)肥皂劇的速記符號。
最近,一場婚禮讓英國王室成為全球焦點。美國人、非裔、十八線演員、離異、年齡偏大,這些標簽看起來似乎并不符合王室的要求,但梅根憑自身魅力俘獲了王子之心,從好萊塢到肯辛頓宮,活成了女人最喜歡的樣子。很多時候,名門淑媛不重要,種族血統(tǒng)也不重要,最重要的還是內心的品格與氣質,是從小生活過來的那一份美好與積淀。翻譯源于偏愛,更是一種契合。從翻譯角度看,這段姻緣的可貴之處在于王子超越了“標簽”,產(chǎn)生了翻譯的沖動;通過翻譯,改變了自己,也挑戰(zhàn)了世俗。
漯河翻譯公司引用法國哲學家于連的話,“我不會相信文化之間這些所謂的特有差異,貼上這樣的標簽,并作為標準展示(最顯著的特點通常會是最無趣的):因為它們會僵化思想,成為思想的阻礙”,指出差異是探究性的而非分類性的;要想讓它發(fā)揮作用,必須打破傳統(tǒng),讓思維恢復張力。
在此基礎上,克羅寧認為:(1)“差異”概念既適用于文化之間也適用于文化內部。文化并非是差異標志下的統(tǒng)一整體,它們被譯者吸收,又無可挑剔被其特有的辨別力所消除;它們是動態(tài)的實體,一直處于變化之中;(2)“身份”概念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??紤]到某一文化或語言是不斷混合、相互交融的產(chǎn)物,而新的工作方式、代際變化以及新技術讓語言和文化經(jīng)歷連續(xù)不斷的變化。
接著,他提出“衍生力”概念,認為身份是一個不斷建構、不斷更新的動態(tài)過程。在之前一部專著Translation and Identity(2006)中,克羅寧曾提出,翻譯在人類社會一切關于身份問題的探討中都位于中心位置。
通過這一角度,來審視翻譯研究中的關鍵問題,比如“忠實”,就很有意思。在轉換不停、瞬息萬變的數(shù)字時代,我們是否要堅持忠實?如何保持忠實?除了原文,譯者忠實的對象還有哪些?忠實于自己的內心,在翻譯中不做違心的事情,是否值得研究?如果是,這種研究該如何設計?